為期兩週的坎昆氣候會議於12月11日清晨中結束,墨西哥總統認為這是一項成功的會議,歐盟代表海德格德(Connie Hedegaard)女士表示,即便把世界各國齊聚一堂也能談出些什麼名堂,而不是像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一樣沒有具體的共識。
坎昆會議的確有共識,其一是各國同意設「綠色氣候基金」(Green Climate Fund),由已開發國家每年捐1千億美元提供窮國作為對抗氣候變遷的科技與經費,但還是沒說明經費來源為何;其二是成立科技執行委員會,該機構將負責潔淨及可再生能源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移轉;其三在《京都議定書》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,各國同意更新與提高減排架構,但僅「認同」(非同意)科學家建議在10年內達成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25%至40%的目標。
具體減排 富國各有考量
這次坎昆會議最大的問題還是各國,尤其是議定書附錄一的發達國家對《京都議定書》的態度。《京都議定書》規定了發達國家2008到2012年前的減排指標,這段時間也稱「第一承諾期」,「第二承諾期」要從2013年開始計算,但發達國家卻一直到今年10月的聯合國氣候談判「天津會議」中都不願意具體討論第二承諾期的減排具體要求。
在坎昆會議開始不久,日本即強硬宣稱「永遠」不會對《京都議定書》第二承諾期做出減排承諾,並得到加拿大、澳大利亞與俄羅斯等國家的支持。委內瑞拉、厄瓜多、玻利維亞等玻利瓦爾聯盟國家代表則表示,如果發達國家不接受議定書第二承諾期,它們不會在任何協議上簽字。巴西、中國這兩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的態度也相同,希望《京都議定書》第二承諾期的基準年與減排規模談妥。
相較之下,同屬已開發國家的歐盟集團對減排態度較為支持。但眾所皆知,歐盟實則著眼於碳排放交易市場,向開發中國家購買探碳排放權,是他們繼續保持當前工業生產與生活的另一條「老路」,但矛盾之處卻又在於,全球大分工下許多工業都轉移到像是中國、印度等工業後進國家生產,歐盟本身的減量代價是後進工業化國家的增排,也無怪乎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直指:「目前的氣候變化問題是由利欲熏心的資本主義國家造成的,他們必須承擔責任。」這些國家,還真不少。
保護雨林 跨國企業鑽漏洞
此外,坎昆會議中也制定由國際社會提供資金進行森林保育,也就是提供資金給全球12億雨林居民與相關國家政府,換取其保護雨林的承諾。「減少源於森林砍伐和退化的排放」(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, REDD)計畫是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討論的結果,主要的運作機制,是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投入一筆資金到一個戶頭內,讓擁有雨林資源的國家不砍樹,畢竟,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(IPCC)的統計,伐林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佔總量的17%,毫無疑問,這是人類活動的足跡。
但仍有許多學者對其表示疑慮。首先,雨林對這些位於熱帶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是經濟資源、或是生火用的木材,具備高度經濟效益,因此,除非嚴格限制開發中國家必須保持熱帶雨林的完整性,否則很有可能功虧一簣。
像是挪威就相當希望能夠儘速實施,因為其巨大的航運利益與北海油田產油國的身分,及伴隨而來的巨量溫室氣體排放,亟需要一個可以買賣碳交易以及國外種樹買賣的空間。
REDD的立意與利益出現不協調的狀況實在太過於明顯,像是在寮國砍伐尤加利樹造紙的日本紙廠,也想透過REDD來賺一手:一邊砍樹一邊造林。而澳大利亞的商人直接去跟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住民說,如果你們想要森林維持原貌不被砍伐,請向其購賣REDD購買憑證。因此,除非真的能夠嚴格限制雨林的現狀不被更動,才能夠達成保育森林的效果,同時降低不肖跨國公司從制度模糊空間中牟利的動機。
坎昆會議結束了,很多評論者都很謹慎不願誇大其詞。不知是有鑑於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幾乎一事無成的狀況,還是今年炎熱與急凍氣候交織所引發的迫切感,使得今年的會議有著些許的進展;但圍繞在《京都議定書》第二承諾期的爭議尚未解決,而且看來也很難在明年南非德爾斑會議的情況下,地球的未來離上升攝氏2度的臨界愈來愈近,人類還要繼續受極端變異氣候的折騰,直到毀滅之日。
(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倪世傑)
資料來源:台灣立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