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機建築在1930年代逐漸成形於歐、美,對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標準化、模組、可複製性。相對於其他幾位歐陸大師強調理性的現代主義風格,美國的有機建築大師萊特仍沈浸在浪漫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理想中,堅持人類住居必須緊貼自然與大地,而這在當初被視為落伍的觀念,反而愈發與當代思潮相吻合。
阮慶岳提及有機建築與當代思潮,提出極具前瞻性的觀察力。
建築師阮慶岳指出,當代的都市應朝向生產、消費、分解,自我循環的系統前進。目前紐約就尚處於消費的角色,而下游城市如紐澤西則擔負分解、生產;又如香港與深圳,前者無疑是扮演消費的角色,生產與分解則落到後者。若以同樣的概念回到建築上,應該是要自己本身能夠處理分解並生產供應。目前帶入了生態的再循環概念,大都會帶進農業,將會是一個趨勢,而不再只是處於一個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角色。
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(LeCorbusier),提出以巴黎再發展為前提的「瓦贊計畫」(PlanVoisin),此構想是除了保留一些歷史古蹟之外,其他一整片市中心將被完全剷平,重新開始以分區規劃的概念來進行;或者像是針對莫斯科提出的「輝煌城市」,將商業中心、行政區與大學、集合住宅區、輕重工業區等分區功能,配置在城市之中。如此一來,每一住宅就沒有內在自我的循環系統。
萊特所建立的自由學堂明日館,在建造工法上與他的自然理念相呼應。
然而,有機建築大師萊特(FrankLloydWright)所提出的廣畝城市(BroadacreCity)城市規劃概念構想,呈現他所期望的自然及有機的城市,也是一個「民主」之城,有著最少的公共管制體系的城市結構,到處充滿著綠地、耕地。萊特發現在他身處的時代中,建築文明的發展被一個極端「非自然」的結構所控制,使人們離開土地來到城市,並且受制於城市經濟、大資本家經濟體系,以及一種違反「人性自由」的「大都會生活」狀態。相反的,萊特所要的「自然」是標榜「農村」下的自由,靠著小資本或農業方式而存在的自我循環系統。
佔地幅員廣大的廣畝城市曾被譏為不切實際,但現在回顧這個未被實踐的規劃案表達出的理想-住居必須與自然、大地緊密貼近,反而更貼近我們當代思潮。因此,阮慶岳表示,萊特提出的廣畝城市是一種理想的未來城市,以內在自我循環為核心概念,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溯起來,依然值得尊敬。所以可以這麼說,萊特的自然驅使人們「回歸」生活較為依賴土地的生活價值,當這種與土地連接的生活存在時,人類「自然地」建造出與自然相呼應的建築。而同時期的德國有機建築學派的黑林(HugoHäring)的作品Garkau農場,則呼應有機建築從生物性機能著手以曲線改變空間型態,以機能及空間本質出發的概念。
黑林的Garkau農舍,在內部的曲線以空間本質概念出發,提出一種有機建築的思考。
阮慶岳進一步說:「人對土地的依戀,是緬懷農業社會,那種固定跟一塊土地的關係。」雖然現今已不太可能回歸到那個時期,但仍值得去深思這個依存關係,以及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。反觀現代社會,比較像是遊牧民族的再出現,在都市中隨時準備遷移,逐水草而居。不過游牧民族實際上具有開放性、移動性,他們沒有不動產的觀念,不會堆積或留存太多不必要的物件,因為這樣才能移動愈快。而我們現階段還在依循農業社會的固定性,例如道德與生活規範,所以尚處在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過度期。
「直線是人所創造的,對抗自然的多樣性,」阮慶岳這麼說道,現代社會的標準化,是會帶來競爭力,但這只是在初階段的,經過一定程度之後,在中、高階段的發展之時,標準化就無法顧及差異性。例如,麥當勞在20年前強調的是美國直送的原料,全球皆可享受相同口味,但現階段已融入更多本土性、在地性,以求拉出差異化。
相同概念轉移到現代建築,自包浩斯(Bauhaus)之後,開始建立起標準,用工業產品,如鋼、玻璃,構成建築,但這些設計的標準原是針對處在溫帶的國家,早期一些亞熱帶國家將這些建築複製過來,卻造成陽光過度照射而導致氣溫上升,殊不知道這些玻璃帷幕牆本是為了溫帶國家吸收更多陽光而設,這便是失去差異化思考的結果。探討亞洲城市近年的崛起,在這10~20年間成為世界注目焦點,其混亂、混合的複雜和矛盾,符合人性的發展,因此讓亞洲城市備受重視。
被譽為萊特最完美傑作的落水山莊 (Fallingwater house),同時也被評為國家歷史地標。
有機建築在1930年代逐漸成形於歐、美,對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標準化、模組、可複製性。相對於其他幾位歐陸大師強調理性的現代主義風格,美國的有機建築大師萊特仍沈浸在浪漫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理想中,堅持人類住居必須緊貼自然與大地,而這在當初被視為落伍的觀念,反而愈發與當代思潮相吻合。
建築師阮慶岳指出,當代的都市應朝向生產、消費、分解,自我循環的系統前進。目前紐約就尚處於消費的角色,而下游城市如紐澤西則擔負分解、生產;又如香港與深圳,前者無疑是扮演消費的角色,生產與分解則落到後者。若以同樣的概念回到建築上,應該是要自己本身能夠處理分解並生產供應。目前帶入了生態的再循環概念,大都會帶進農業,將會是一個趨勢,而不再只是處於一個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角色。
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(LeCorbusier),提出以巴黎再發展為前提的「瓦贊計畫」(PlanVoisin),此構想是除了保留一些歷史古蹟之外,其他一整片市中心將被完全剷平,重新開始以分區規劃的概念來進行;或者像是針對莫斯科提出的「輝煌城市」,將商業中心、行政區與大學、集合住宅區、輕重工業區等分區功能,配置在城市之中。如此一來,每一住宅就沒有內在自我的循環系統。
然而,有機建築大師萊特(FrankLloydWright)所提出的廣畝城市(BroadacreCity)城市規劃概念構想,呈現他所期望的自然及有機的城市,也是一個「民主」之城,有著最少的公共管制體系的城市結構,到處充滿著綠地、耕地。萊特發現在他身處的時代中,建築文明的發展被一個極端「非自然」的結構所控制,使人們離開土地來到城市,並且受制於城市經濟、大資本家經濟體系,以及一種違反「人性自由」的「大都會生活」狀態。相反的,萊特所要的「自然」是標榜「農村」下的自由,靠著小資本或農業方式而存在的自我循環系統。
佔地幅員廣大的廣畝城市曾被譏為不切實際,但現在回顧這個未被實踐的規劃案表達出的理想-住居必須與自然、大地緊密貼近,反而更貼近我們當代思潮。因此,阮慶岳表示,萊特提出的廣畝城市是一種理想的未來城市,以內在自我循環為核心概念,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溯起來,依然值得尊敬。所以可以這麼說,萊特的自然驅使人們「回歸」生活較為依賴土地的生活價值,當這種與土地連接的生活存在時,人類「自然地」建造出與自然相呼應的建築。而同時期的德國有機建築學派的黑林(HugoHäring)的作品Garkau農場,則呼應有機建築從生物性機能著手以曲線改變空間型態,以機能及空間本質出發的概念。
阮慶岳進一步說:「人對土地的依戀,是緬懷農業社會,那種固定跟一塊土地的關係。」雖然現今已不太可能回歸到那個時期,但仍值得去深思這個依存關係,以及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。反觀現代社會,比較像是遊牧民族的再出現,在都市中隨時準備遷移,逐水草而居。不過游牧民族實際上具有開放性、移動性,他們沒有不動產的觀念,不會堆積或留存太多不必要的物件,因為這樣才能移動愈快。而我們現階段還在依循農業社會的固定性,例如道德與生活規範,所以尚處在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過度期。
「直線是人所創造的,對抗自然的多樣性,」阮慶岳這麼說道,現代社會的標準化,是會帶來競爭力,但這只是在初階段的,經過一定程度之後,在中、高階段的發展之時,標準化就無法顧及差異性。例如,麥當勞在20年前強調的是美國直送的原料,全球皆可享受相同口味,但現階段已融入更多本土性、在地性,以求拉出差異化。
相同概念轉移到現代建築,自包浩斯(Bauhaus)之後,開始建立起標準,用工業產品,如鋼、玻璃,構成建築,但這些設計的標準原是針對處在溫帶的國家,早期一些亞熱帶國家將這些建築複製過來,卻造成陽光過度照射而導致氣溫上升,殊不知道這些玻璃帷幕牆本是為了溫帶國家吸收更多陽光而設,這便是失去差異化思考的結果。探討亞洲城市近年的崛起,在這10~20年間成為世界注目焦點,其混亂、混合的複雜和矛盾,符合人性的發展,因此讓亞洲城市備受重視。
阮慶岳提到,一開始沒有人可以想像城市應該是如何的樣貌,現代城市仍只算是雛形,從萊特和柯比意開始丟出投射,而柯比意的分區概念是被追尋的。然而分解、片段,使人逐漸失去價值感,如同生產線上的作業員,日復一日的重複個人崗位上被分派的事務。反觀過去,例如木雕師傅,從挑選木頭、構思、動工、完成,這一整個循環讓人有成就某種價值的感受。
阮慶岳舉例,最近有年輕人選擇當所謂的「都市農夫」(UrbanFarmer),雖然這和萊特所謂的退回鄉間的觀念不太一樣,但這樣的認知,已經點出都市並不一定是全然的反生態。現今城市大多處於以柯比意的分區概念為設想,但是就如萊特所說,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,他們事實上是從自己居住或參與的事物氛圍上取得支持的。他們根植於此,如同植物從所處的土壤中生長。
有機建築不只引領人們重新去看待自然的演變,也同時從自然的角度來反思人類的行為。這樣的思想,不僅透過建築傳達出來,且更進一步擴及城市發展運作的理想層面。文明的演進速度之快令人咋舌,然而會導入到什麼樣的未來,就必須省察現階段所處的空間、環境,在這個演進當中適時回溯過往並思考現今問題所在,試著找出適切的因應模式。
資料來源:新文創線上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