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年的基本工資確定調漲5.21%,新年度起,基本工資月薪將從2.4萬元調升至2.525萬元,時薪則從160元調升至168元,再度落實照顧勞工權益的政策目標。
每回討論基本工資是否調漲與調整幅度,都會引來勞資的對峙,雙方觀點不外乎「勞方薪資偏低vs.企業經營艱困」。其實多數企業的勞資互動已進展到夥伴關係,而非零和競爭;尤其落實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理念的企業,不再以公司獲利與股東利益極大化為經營目標,而是將企業社會責任擺在前頭。
(作者為台灣管理學會名譽理事長、崇越集團董事長、光華管理策進基金會董事長)
五倍振興券已經上路了,或許可以稍解中小型內需服務商家的燃眉之急,但是基本工資調升5.2%,對資方而言,人事成本不是增加5%多而已。台灣有很多相關稅費與基本工資連結掛勾,如勞保、健保、勞退、就業保險等等,基本工資一動,這些稅費也跟著調整,資方實際支付的勞動成本絕不止5%。
不少廠家歷經去年及今年兩波疫情衝擊,孱弱的體質現出原形,尤以內需服務零售等領域最為凸顯。在太平盛世期間,我們可以嚴格檢驗企業領導者的經營能力;然而處於大環境的系統性風險之中,幾乎無人能倖免,中小微型商家更難獨善其身,基於種種因素,政策上有振興補助的必要。而企業領導者也須兢兢業業,掌握產業脈動,適時調整策略,才有機會在疫情退潮後搶得先機。
台灣自5月疫情緊繃至8月止,失業率都盤踞在4%以上;台灣的勞動法規對企業解僱勞工的規範益趨嚴格,因此近期失業率攀升,多與企業營運受創有關。
即便處於亂流,台灣仍有不少人前仆後繼逆勢創業,依據商業司工商登記資料,去年底至今年8月,累計新設立家數四萬2852家、歇業家數兩萬6779家,等於在情勢混沌的當下,商業登記仍增加了一萬6000餘家。
不過另一項數據卻透露出台灣企業體質的脆弱。資本額在500萬元以下的廠家近91萬家,占全體工商登記家數的99%之多。數字很冰冷,但深一層看,91萬廠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職缺,並滿足多數民生消費需求。如果政策能有效協助多數商家挺過這一關,相信在眾多創業者的努力下,未來總會有部分廠家茁壯成長,成為台灣經濟的新支柱。
基層經濟活力比想像中更有韌性,然而陳舊的法令、措施若無法跟上劇變的經營環境,保護的是不思轉型、未能與時俱進的老朽企業,壓抑的是勠力精進、有潛力的新興企業。
烏托邦式的「共同富裕」VS.「共同躺平」
一般估算,企業僱用一名員工的成本約是員工薪資的1.6倍。保障勞工權益是政府與負責任企業的優先考量;但是資源有限,施政要有先後順序。烏托邦式的「共同富裕」確實吸引人,但若深入了解內涵,其結果很可能是「共同躺平」。
今年台灣人均GDP可望達到91萬餘元,超過3.2萬美元;當前的勞工政策重點,是否應聚焦在因產業性質或受疫情衝擊而領極低薪的族群,想辦法提升他們的收入至接近平均水準。而提振內需經濟,最大程度放寬因疫情而受挫行業的禁令,更是解決當前困境的有效手段。
組織要運作順暢,管理是關鍵。但是管理只能讓組織機器正常運作,若要產生卓越的績效,領導者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、管理的能力,以及領導的特質,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,帶領組織打破既有框架,迎接下一階段的挑戰。
公部門是否也能在這一波疫情壓力測試下,有效調整僵化攻策;除了例行性的基本工資討論外,在振興經濟期間,協調出合宜遵法的勞動規範,比方更有彈性的工時型態、基本工資與勞健保等稅費脫勾、本勞與外勞基本工資雙軌制等,創造政府與勞資、經濟的多贏局面。